今年,全国统编版七年级上册《历史》教科书里,出现了一个“新成员”。
它是来自山东日照,有着4000余年历史,龙山文化的代表——蛋壳黑陶高柄杯。
这个高柄杯圆润轻盈,杯体平均厚度为0.3~0.5毫米,最薄处仅有0.2毫米,重量以克计,器壁薄且光滑,如鸡蛋壳一般,因此被称为“蛋壳陶”。
“蛋壳黑陶高柄杯”是用来做什么的?它为何能代表龙山文化入选教科书?
在山东日照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,距今约4600~4000余年,“薄胎”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,日照是其重要发祥地之一。
1973年,在山东日照东海峪,两件保存完好的蛋壳黑陶“重见天日”,一件现存于日照市博物馆,另一件就是如今陈列于山东省博物馆的蛋壳黑陶高柄杯。
“蛋壳黑陶高柄杯”无釉而乌黑发亮,胎薄而质地坚硬,杯身直筒圜底,器柄中空,内含陶球,摇之有声,器壁还刻有细密的条形镂孔,是出土的百余件同类器物中最为精美的一件。
据考古人员推测,从功能上看,“蛋壳黑陶高柄杯”是一种酒器,但过于轻薄的特质并不适合日常使用,因此更可能是一种礼器。
不过,“蛋壳黑陶高柄杯”出土之后,如何“复刻”一度成为难题。
据山东大学教授介绍,“蛋壳陶”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,对陶土构成、烧制工具、工匠技艺的要求极高,因此,时至今日,也只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能手工“复刻”它。
日照市黑陶艺术家邢葆东就是掌握了制造“蛋壳陶”技艺的工匠之一。
邢葆东告诉记者,目前,网络上有一些传言认为,“蛋壳黑陶高柄杯”的制造技艺曾失传。
但据邢葆东考证,“蛋壳陶”的制造技艺并未“失传”,只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,人们在一段时期内不再烧制这种陶器。“这只能被称为断代。”邢葆东说,黑陶制造的很多工艺,都被青铜器铸造、瓷器烧制等工艺领域所继承。
今天,在日照市黑陶邢文化博物馆,我们还能够看到工人师傅们现场制造黑陶的过程。黑陶制造这门手艺,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、创新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