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8日,陕西人艺“茅奖”系列话剧《生命册》登陆上海大剧院,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。《生命册》主创上海分享会上,陕西人艺院长、《生命册》出品人、导演李宣透露,长达五年创作过程中,剧组多次深入河南采风,“每天晚上,我们都会开会讨论,大家在兴奋的状态下聊剧情、聊角色,没有名利、金钱念头,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幸福。”
话剧《生命册》改编自李佩甫获茅盾文学奖同名长篇小说,是陕西人艺继《白鹿原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主角》后推出的“茅盾文学奖”系列第四部现实主义作品,全长五小时。
作为李佩甫长篇代表作、“平原三部曲”之一,《生命册》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,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。李宣喜欢小说《生命册》,“李佩甫是河南人,书中故事和人物是中原大地的,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”
“李佩甫用五十年生命积累、五年写作过程,展现了五十年我们都经历过的岁月,这是一般话剧编剧无法比拟的。”总导演宫晓东说,“小说主人公名字叫‘丢’,丢了自己。作品最后一句话是丢的独白‘我哭了,我把自己丢了’,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找寻自我。”
谈及从优秀小说到舞台的转换,宫晓东强调话剧对小说原著精神的尊重和传承,同时也注重通过话剧形式进行舞台设计、灯光音效、服装等方面的创新和表达。“在话剧《生命册》中,整个舞台深沉宽广、复杂多变、耐人寻味,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宏大的叙事格局,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与人性光辉。”
陕西人艺副院长李俊强饰演“骆驼/骆国栋”,他与上海观众分享如何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,如何通过细腻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变化。饰演“丢/吴志鹏”的蔺凯则强调与其他演员的合作和默契,以及如何在舞台上共同创造出精彩的演出。他们的对话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演员的创排过程,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角色的热爱和执着。
从剧情解读到角色塑造,从表演技巧到创作灵感,分享会让上海观众大呼过瘾。剧本朗读环节,观众积极参与,一位上海观众用沪语与主演对戏,演绎出独特风味。在道具服装展示环节,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,被带入剧中世界。精美的服装和逼真的道具展现出制作团队的用心与专业。每一件服装都根据角色的特点精心设计,从材质到款式,都体现了《生命册》时代特色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