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,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7月31日向业内下发了《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从突出普惠定位、坚守商业属性等方面规范城市商业医疗险,推动其可持续发展。
专家表示,城市商业医疗险俗称“惠民保”,是一款政府指导、市场运作、群众自愿参与的地方定制型医疗保险。近几年,惠民保快速发展,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需求,然而,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这些问题容易导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。《通知》重申惠民保普惠定位和商业属性,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开展业务,推动惠民保扩面提质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,促进业务健康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个性化医疗保障需求,保护好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
作为一类具有普惠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,惠民保凭借价格低、门槛低、保障高等特点,成为近几年保险市场的“网红”产品。据相关机构统计,其参保人次已达到1.68亿。此外,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超过90%的惠民保产品包含特定高额药品理赔责任;包括惠民保在内的商业健康保险近10年累计赔付支出2.6万亿元,目前积累长期责任准备金超过2.5万亿元,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。
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:作为一种普惠性医疗保险,惠民保能有效减轻医保目录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负担,同时减轻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压力;不少惠民保产品还将医保目录外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,对肺癌、乳腺癌、白血病等疾病的一些特效药给予较高比例报销,这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来说是有效补充。
然而,惠民保的商业可持续性正面临挑战。东吴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孙婷近期撰文称,惠民保的参保率较低,总体来看,全国总参保率仅约5%,承保风险难以把控,可能将产品引入“死亡螺旋”的恶性循环。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惠民保收益有限,目的侧重于数据积累、客户转化、产品创新或品牌打造等,应根据自身市场策略和偿付能力科学承保。
强化产品管理 规范精准定价
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《通知》从突出普惠定位、坚守商业属性、强化产品管理、加强风险管理、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规范惠民保,推动其可持续发展。
根据《通知》,保险业要围绕人民群众的优质医疗保障需求,优化城市商业医疗险产品供给,及时将医疗新技术、新药品、新器械应用纳入责任范围,提供覆盖广泛、公平可得、保费合理、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;要努力扩大城市商业医疗险的惠及面,推动商业医疗保险可及可信、可保可赔、可感可知。在这一原则要求下,惠民保需强化产品管理,规范精准定价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超过90%的惠民保产品包含特定高额药品理赔责任,共计对160个创新药品品种产生赔付,赔付创新药品覆盖89个适应症类型。
“与社会保险不同,惠民保虽有地方政府部门指导,但本质上是一类商业保险,其运营的盈亏完全由保险公司自主承担。”一位险企人士介绍,目前,惠民保投保不限年龄、不限是否带病等,导致参保群体风险差异很大。随着数据积累和技术提升,保险公司可以做到对细分群体进行更精准定价和差异化产品设计,从而提高年轻人、健康群体参保率,推动惠民保扩大承保覆盖面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《通知》要求,保险公司遵循风险对价原则,实现差异化定价,原则上应当基于不同群体的年龄、性别、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责任分级或费率分组,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和适配性。
上述险企人士认为,未来,保险公司将按照上述要求重新开发惠民保产品,惠民保产品供给将更加丰富多样,人民群众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。同时,新产品的定价将与风险更匹配,有利于长期可持续经营。
这些规范背后,是监管部门对惠民保商业属性的重申。《通知》要求,惠民保应当遵循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,坚持保险公司自主经营、人民群众自愿投保。各公司要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开展业务,坚持保费收取与保障程度相适配、扩面提质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,以规范经营和诚信服务促进业务健康发展,不断提升保险消费者满意度。
业内人士表示,《通知》重申这一原则,将减少销售误导、宣传误导,引导消费者按需参保、自愿参保。
此外,《通知》还强调,保险公司不得搞低价无序“内卷式”竞争,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持续高质量发展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